法聖宮於民國111歳次壬寅年農曆七月十六日慶贊中元普渡
法聖宮於民國111歳次壬寅年農曆七月十六日慶贊中元普渡 邀請大家參與贊普與白米捐助 💞你的愛心💞你的幫助讓弱勢家庭溫暖在心頭 *冥陽兩利* 祝福大家 出入平安 納福康泰 諸事順心 利市隆昌 🙏 #所有功德迴向於贊普善信大德🙏 #信義育幼院 #捐贈東勢邊緣戶 #白米捐助雲林海線地區邊緣戶及低收入戶

目前分類:文化傳承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五年千歲〈馬鳴山系統〉

 

子年 張千歲:『張千歲』生在武昌府,姓張名鳳字疆圉。為天庭玉皇大帝之軍師,亦是盧千歲之軍師。

 

丑年 徐千歲:『徐千歲』姓徐名屠維,家住直隸柳河邊。為天庭玉皇大帝之軍師。

 

寅年 侯千歲:『侯千歲』生在武寧侯家,姓侯名著雍。

 

卯年 耿千歲:『耿千歲』生在泉州府同安縣,姓耿名明字重光。

 

文章標籤

mm5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山厝永安宮二太子廟8838_467277830033237_533994321_n  

鳴龍吟虎哮簫

前山後顯威神

莊人民得安樂

保安寧護萬民

定蒙護二元帥

中諸聖顯神靈

 

感謝顏木竹前輩為本宮對此聯

 

mm5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述

  馬鳴山鎮安宮的建立,溯自康熙元年〈西元1662年)由馬鳴山居民奉祀之古神「老朱王爺」有一天鑾示曰:「本庄西北方草港有天神駕臨應即前往迎接鑾駕回來供奉」。村民雖在信疑之下,乃遂派人前往草港觀望,果見浮海隨波而來王船一艘,停靠港灣,船上橫披紅綾一幅,上書:「代天巡狩五年千歲」字樣,船中有三尊神像,香爐一只,立炷靈香三支,及靈籤、藥籤各一冊,還有紅綾一卷,上書五年千歲,十二年值年尊姓暨聖誕,斯時馬龍山村民遂即邀同附近之昌南、新厝、芋頭、呂厝、同安、林茱寮等七庄居民共同前往草港迎歸馬龍山擇地建立草壇奉祀,當時神曾鑾示曰:「吾神兄弟奉玉旨代天巡狩,主宰各年行使神事,查察四方,賞善罰惡,除暴安良。」

 

  本宮供奉的王爺相當特殊,稱為『五年王爺』,實際上祟奉有十二位王爺,但因為逢五年才舉行一次大的祭典,故稱「五年千歲」。這十二位千歲依值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歲次順序分別為:張千歲、徐千歲、侯千歲、耿千歲、吳千歲、何千歲、薛千歲、封千歲、趙千歲、譚千歲、盧千歲及羅千歲,因為誕辰各不同如要一一祭祀,諸多不便,且有浪費之嫌,而一般信徒亦未能記憶,有鑒於此,統一祭祀,擇定農曆十月二十九日為鎮安宮五年千歲之綜合聖誕。

建廟經過

馬鳴山之原名稱為馬龍山,在三百餘年前明代天啟六年(西元1625年),由陳姓始祖「帝老」率領鄉族數戶從大陸福建的泉州府渡海來台,擇居在此結成村落。當時的馬龍山為一平原地區,樹木蓊蔚,居民以務農為生,民風淳樸,生活也日漸改善,因此居民增至一百多戶。

 

  原馬龍山古代住戶疏散,分為頂下馬龍山、菜園后等,合稱馬龍山,是因為菜園后北方有馬鞍崙,下馬龍山有翻龍崙,其間沙坵起伏連接,當時的堪輿家美其名曰「馬龍相會」所以就稱為馬龍山。在日治時代統一劃定行政區時,誤聽為馬鳴山,民國三十四年二次大戰結束後,村民原本有意建請政府正名為「馬龍山」後考究了「馬鳴」二字,竟與古代佛教發源第六世祖「馬鳴菩薩」同名,認為意義深遠神秘,所以沿用至今。

  馬鳴山鎮安宮之建立,可溯及自康熙元年(西元一六六二年)由馬鳴山居民奉祀之古神「老朱王爺」有一天鑾示曰:本莊西北方草港有天神駕臨,應即前往迎接鑾駕回來供奉。村民在信疑之下,派人前往草港觀望,果見浮海隨波而來王船一艘,停靠港灣,船中有三尊神像,香爐一只,立柱清香三支,斯時馬龍山村民即邀同附近之昌南、新厝、芋頭、呂厝、同安、林茱寮等七庄居民共同前往草港迎歸馬龍山,擇地建立草壇奉祀,時神曾鑾示曰:「吾神兄弟奉玉旨代天巡狩,主宰各年行使神事,查察四方,賞善罰惡、除暴安良,保民護國隨機顯化。」於是地方逢有疾病,禱求皆即痊癒;六畜遇有瘴癘,求以爐丹施治隨即立驗靈效。香火相續,逐漸瀰漫全省。

 

mm5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拱範宮  

拱範宮落建於麥寮,受民風淳樸之善男信女擁戴之故,得以保存悠久之原始信仰傳統及建築特色,昭和七年之重建匯集全台大師之精采對場之作,為拱範宮之大資產。

【清朝】
西元 1685 年(康熙 24 年)
湄洲純真老禪師佩奉湄洲正六媽神像,自海豐港登陸來台,恭祀於故「海豐港街」。

西元 1742 年(乾隆 7 年)
虎尾溪洪水成災,居民流離,旋奉聖母指示,自海豐街遷建於「麥寮街」現址。

西元 1800 年(嘉慶 05 年)
擴大重建,規模「三楹、三進、廊房九間」,前殿祀天上聖母,後殿祀觀音大士(雲林采訪冊記載)。

拱範宮崇祀開山媽祖之始,始於明末清初時期,漢民族移民開拓台灣島,隨著閩粵移民至台。故於公元一六八五年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同樣的時空背景由湄洲純真老禪師,佩奉湄洲廟(原朝天閣,於康熙二十二年更為正殿)之正六媽神像,自海豐港(即現今「六輕港」)附近登陸到臺,恭祀於故「海豐港街」。聖母威靈顯赫,百禱百應,普受崇敬,經地方善信虔誠叩求聖母金身留臺永祀,逐發起建廟並新塑諸神像以便崇祀,廟名「拱範宮」意求「拱衛範圍之生靈平安永康」。迨至乾隆年間,新虎尾溪洪水成災,分三大支流沖入海豐港,港口埋沒,居民流離,旋奉聖母指示,於公元一七四二年乾隆七年壬戍,神人一志,鶯遷於現處,清代方志對拱範宮的記載,以(雲林縣采訪冊)為先。

mm5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市龍水港化龍宮中壇元帥3高市龍水港化龍宮中壇元帥15高市龍水港化龍宮中壇元帥42  明末鄭成功治台時期,李氏先祖等人從福建家鄉渡海來台,自高雄港循愛河溯流而上,至龍水上岸,搭寮居住,開墾龍水。當時渡台者有二批人,一批定居在現今的旗津中洲、大汕頭一帶,一批到達龍水。

先祖來台從福建李氏祠堂(隴西堂)奉請神祇隨行保佑,神祇有中壇元帥(又稱太子爺)、李府王爺【註一】、神農大帝、馬夫、神馬。

先祖來台為單身漢,娶平埔族婦女為妻。開墾之初,搭寮居住,將神明供奉在中廳,先祖務農,家族定居此地至今。小時候與祖父同床,常聽祖父說,祖先來台已三百餘年;化龍宮的中壇元帥(大太子)曾降鑾示諭,祂金身為五十六代,至今已得道近五百年。(按:若口述者記述無誤,李氏先祖等人可能在荷蘭治台時期即已來台開墾)族譜目前只能上溯到我的前六代,再往上的資料已斷層。在台的祖先曾有一位受到皇帝賞賜。(按:可能是有功名)

曾見到一只記明乾隆四十年卒的祖先(女)神主牌位。再之前的神主牌,因光復初期的瘟疫、水災之故,在祖父時期於豬舍旁燒毀(當時的祖先牌位供奉在豬舍旁的廳屋),數量約三布袋。

龍水港一帶的田地全為先祖開墾,直到民國初年才有外縣市人民遷徙來此。光復前,客家人從桃園遷徙來高雄的寶珠溝、五塊厝及龍水,在龍水的客家人有黃、劉、葉氏等。 早期的太子爺公祠的位置約在現今廟址的東北方約100公尺處,當年先祖開墾的聚落今已難尋。

光復前,日軍有二艘六人座的潛水艇躲藏在龍水港河域。當時這段河域尚未築堤,河道寬度為今日的2-3倍,岸埔有竹林易於潛水艇躲藏。美軍轟炸機沿河轟炸,祖宅大廳部份被炸毀,神像李府王爺受損。請李府王爺退神後,將李府王爺神像擇地掩埋。

由於供奉神明的公廳受損,太子爺神像由信徒輪流請回供奉,直到李家大廳重建完成,再將太子爺神像迎奉回李家大廳。之後,由家族長老 李文壽發起建廟,族人 李子貢捐田地50坪建廟,利用農閒自現今元亨寺山腳挖掘石塊(珊瑚礁石),以牛車載運,填築建廟的地基,只建主殿。建廟工程費時2-3年,費時這麼久,是因當時物資缺乏之故。約在民國39年廟成,額「化龍宮」,擇日自李家大廳迎請神明奉祀。民國48年再由 曾林越妹(俗稱菜姑、師姑)募款增建主殿兩旁的廟室。(按:偏殿)

早期三鳳中街尚未形成南北貨的市集前,三塊厝的居民挑著雜貨從排仔渡頭渡河到龍水港的渡頭前往左營地區販賣。遇天氣不穩定時,如風雨太大,竹筏難渡,或到渡頭附近的李氏祠堂祈求太子爺的香灰隨身保佑,或夜宿李氏祠堂。後,果真平安順利,三塊厝居民感念太子爺的疪佑,以分香(香灰)的方式建廟奉祀,自請師傅雕刻金身供奉,額「三鳳亭」。(現今稱「三鳳宮」)

三鳳宮年農曆九月七日上午9點前會回化龍宮謁祖,請化龍宮太子爺(二太子金身)前往三鳳宮看大戲;九月十日上午9點再將太子爺奉請回宮安座。

化龍宮供奉的太子爺金身現有六尊,分別是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副大太子、副二太子、副三太子;除大太子(開基老祖)金身外,餘是在台灣另行雕刻供奉。 【註二】現今化龍宮的主神中壇元帥金身(大太子)是否為先祖渡台所攜帶的原尊,未敢明確保證,但從神像臉部有脫漆痕跡,其底座因昔日信徒求作藥引,長久刮刨,底座已凹了一大塊來看,若非原尊,亦是年代久遠。現存的神農大帝及馬夫、神馬金身是先祖渡台時所攜帶的原尊。

mm5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_0500  DSC_0552  

台灣五路武財神的信仰始於北港,而傳奇的開始,則在北港的中山路上;北港與目前新港大部舊時合稱笨港,開埠可追溯至四百多年前顏思齊率部屯墾開始,後來因著地利逐漸演變為中部貨運吞吐的商港,在北港溪未嚴重淤積前可說是商賈雲集,舊時還有一府二笨的說法。而中山路則位居北港最繁華的區段,發展也最早。

  本宮創辦人陳茂霖先生出身水林中醫世家,年輕時離家至北港發展,民國四十四年買下中山路本宮舊址所在店面懸壺濟世。該店面雖位處人潮熙攘的商業區,但陳居士之前的幾任屋主卻不但未經營出成績,甚或連居也不得安寧。據幼時曾住過該處的耆老黃先生表示,小時後半夜起來,曾在大廳看到面色黝黑、極其高大的武將在大廳威武的行走著,未久即舉家搬遷。

  陳居士接手買下該處後卻生意興隆,事業一帆風順,未幾年光景即累積有相當的資產。但民國五十年左右,陳居士的夫人身體狀況突然走下坡,並且經中西醫診斷都找不出病因,陳居士年輕氣盛且少年得志,本身並未有固定的宗教信仰,陳夫人本身更出身基督教家庭,較少接觸傳統信仰。民國五十二年在一次新港東興宮池府千歲出巡行經北港,乩身扶乩指示表示,陳居士宅中有[內神],虔誠敬奉之則夫人可保平安,陳居士為求夫人早日恢復健康,依指示在家中地上設一只香爐早晚虔誠敬奉,未久夫人即不藥而癒。

  陳居士如此敬奉了七年,在民國59年終於獲得了這位[內神]的回應,扶乩告知其為玄壇元帥趙公明,於道光年間由一陳姓信徒迎請金身由大陸渡海來台,並在陳宅所在處簡單搭建茅舍供人參拜,經百餘年時過境遷後金身與草廬已掩蓋在日治時所建的巴洛克建築底下,因時機成熟,要再度顯化神蹟濟世渡人。陳居士即遵照扶乩所降之指示,為財神爺雕塑金身,並於自宅設壇供人膜拜,武德宮於此開宮,香火也日益鼎盛。民國六十七年,陳創辦人有鑑於舊址腹地狹窄,而信徒眾多,尤其過年或聖誕祭典,完全無法容納欲參拜的善信,遂慷慨捐地,並率同家人解囊出資興建新宮,並於民國六十九年於現址落成入火安座。

  民國七十年,武財公的鸞文漸露鄉情,也預示數年後將率生徒歸返故里山東探視,其時仍屬兩岸不得往來的戒嚴時期,獲悉此神諭實在是令人不知所措,但卻在幾年後國內政治歷經劇烈變化,民國76年宣布解嚴,77年陳創辦人即靠著一篇鸞文率隊抵達當時沒幾個台灣人踏過的山東土地,也到了目前也沒多少台灣人聽過的齊河縣趙官鎮。由於祖廟與神明故里的硬體與金身早就破壞殆盡,在憑弔完後武財公回台岀筆扶鸞指示,以台灣的北港武德宮作為兩岸以及華人所崇祀的天官武財神開基祖廟。

  本宮自開宮以來均服膺神治,所有重大決議與進程,小至殿堂對聯詩文,大至宏偉的廟宇建築規劃均由神明扶鸞指示,因此開基祖廟四字,若無開基老武財公聖批,無人敢做此稱。至此,武財神信仰的根據地正式異地在台灣開基,並在新址落成後,神威益發顯赫,庇祐無數,也因之後續承蒙各界善信逐步樂捐敬獻,本宮規模才能日益恢宏,除正殿外,陸續擴建三官殿、聖父母殿、三仙姑殿、福德殿、太歲殿、文昌殿等,其後更有高達十餘層樓的廣天大道院,目前佔地已達1.67公頃,巍峨的廟貌除不負一宗之始祖的大氣格局外,出自名匠之手精緻的雕樑畫棟亦頗具藝術文化之價值。

 

資料:http://www.wude.org.tw/history.aspx


mm5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